- 课程详情
- 学校环境
- 课程评价
作者:记者 徐旭忠 李惊亚 浦超/贵阳、昆明、重庆报道“记得小时候很多土地上都见不到石头,也不知怎么了,最近二三十年地里的石旮旯越来越多;再这样下去,不出几年,恐怕就没地种了。”今年67岁的刘应发指着漫山遍野的石旮旯,困惑地对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说。刘应发是云南省文山市古木镇洒卡村村民,全家有17口人,6亩多地,其中可以种水稻的水田不到1亩,其余的土地只能种苞谷。
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全家田土每年的收成,苞谷1000多斤,稻谷400多斤,除去化肥、种子的成本,一年下来收成所剩无几,粮食根本不够全家吃的,只能花钱到市场上买,每年买口粮的钱需2000多元。无奈之下,他膝下的四个儿子不得不带着妻儿到广东等地打工。
石旮旯里“见缝插针”种庄稼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最近在贵州、云南等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采访了解到,长期以来,石漠化地区植被遭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,导致水土流失严重,生态环境脆弱,耕地贫瘠产出低,人畜饮水十分困难,自然灾害频发,一度是“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”,形成了“人增-耕进-林退-土壤侵蚀-岩石裸露-石漠化-贫困”的恶性循环。这些地方土地贫瘠,耕作条件差,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只能在石缝中间种点玉米、红苕、洋芋等旱地作物,收成很低。记者在云南省文山市古木镇洒卡村采访看到,这个村的石漠化特征十分明显,在较平缓的山谷坡地上,裸露的岩石占据了地表大部分面积,宝贵的土壤存在于岩石之间的缝隙中,面积小的只有盘子大,一棵一棵的农作物就“见缝插针”地种在石头缝里。还有一些农民将地里的石头一点点清理出来,垒成石坝,运来泥土,填土造成梯田。
古木镇党委书记李家智说,古木镇石漠化程度像洒卡村一样的还有好几个村。全镇共有9个村委会,其中有5个村委会石漠化程度严重,石漠化面积100平方公里,占全镇幅员面积的一半以上,人均耕地面积半亩左右,且土地贫瘠,粮食产量极低,连基本口粮都不够,老百姓的生活只能靠外出打工支撑。
据统计,全镇2万多人中,有1万多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,其中举家外出务工的有5000多人。青山变“石海” 饮水贵如油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院长熊康宁表示,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无水土资源。由于石漠化地区缺